News
3/15(六)藝文講座『找回昭和時期美麗台灣的色彩』活動花絮
讓藝術豐富生活、用美學滋養人生, 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站在玉山 擁抱藝術』藝文講座, 邀請藝文領域專家以多元主題視角,分享早期台灣的歷史與攝影美學,並由前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教授擔任引言人,邀請您一同參與, 透過更多藝文交流的機會,看見臺灣的藝術活力!
敬請期待更多活動!
講師:王佐榮 老師日治臺灣史研究、佐榮寫真館-頻道主持人
講師:劉碧旭 老師美術史家
講師:馬世芳 老師作家,廣播人,電視主持人
講師:凌宗魁 老師建築史與文化資產研究工作者
講師:李欽賢 老師舊驛與鐵道美學畫家/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謝里法 教授藝術家/台灣美術史家/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
廖仁義 教授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台灣美術」的歷史跨度、與時代變遷廖仁義 教授
2019/12
我們一般比較熟悉的台灣美術史往往是從日治時代以來的台灣美術,往往忽略更為漫長的台灣美術史。透過這場講座,我們想要呈現台灣美術活動的歷史發展。從史前時代與南島語族的定居,漢人初民移墾,直到今日,形成漫長的歷史長河。這條歷史長河,經過不同時代,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與特色。
發現與啟程 我走進「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寫作的過程謝里法 教授
2019/11
「台灣美術史」這個名詞,最早是在1950年代王白淵先生曾經使用,曇花現。直到1970年代中期,謝里法教授出版《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才又提出了台灣美術史的觀念,而後台灣的民間才逐漸興起台灣美術史研究的風氣,如今許多大學也都開設台灣美術史的課程。 雖然這一課題目前台灣的學術研究條件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最初的階段卻是非常艱辛,因此,我們特別邀請最初開疆闢土的謝里法教授現身說明他當初從事這項研究與寫作的經過。我們也希望藉由他的經驗,鼓勵更多人不必畏懼起步時期的艱難。
少年求藝路線與鐵道李欽賢 老師
2024/03
一般我們常用藝術家的畫作賞析認識畫家心境以及個人風格,這次我們用不同角度來認識臺灣的前輩藝術家以及他們所走過的驛站,「一幅名畫,必是文化的縮影,呈現的是時代的脈動與容顏。也能追溯畫家當時的時代際遇與心靈印象。」李欽賢老師說到,他透過實地訪查藝術家們生長、求學的過程,讓大眾可以對藝術家亦是臺灣土地有更深度的認識。
臺灣繪畫作品中的建築藝術凌宗魁 老師
2024/06
二十世紀初的臺灣繪畫,透過教育體系建構與傳播,引入來自西洋的作畫觀念、媒材、技法和風格;而建築也因營建系統人才培育,以及構造材料與技術的革新,形塑出新時代的城鄉風貌。兩者交會留在前輩畫家以眼手紀錄的繪畫作品中,為臺灣見證極具趣味與特色的珍貴時代印記。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馬世芳 老師
2024/08
歌是反映時代的鏡子,也是濃縮集體情感的時空膠囊。從小我到大我,從人心到歷史,一代代人的青春,都濃縮在那些旋律和歌聲裡。一首歌可以告訴我們的事情,或許比想像中還要多得多。
我把文藝復興美術變成美學旅行劉碧旭 老師
2024/11
美術史研究可以是閱讀,也可以是旅行。透過雙腳實際走訪藝術發生的地方,親眼看見藝術作品,再轉化為可以理解的文字和話語,將歷史研究轉化為美學旅行,帶領聽眾進入過去的時間與空間,目睹昔日藝術家的風采。
找回昭和時期美麗台灣的色彩王佐榮 老師
2025/03
攝影作品不止是一種藝術資產,它同時見證了許多文化、歷史、事件的過程。 透過台灣早期攝影家鄧南光、李火增珍貴影像紀錄,重現日本時代的台灣街景與文化。 運用「考證上色」手法,找回昭和時期美麗台灣的色彩。